□胡勇
  叱吒華夏四十年,臧燒烤否毀譽滿九天。
  大租辦公室廈將傾誰堪恃?賢良寺中黯然眠。
  近日,在途徑北京王府井東面一處院落時,看到老槐蔭地,屋舍儼然,頓時感到古意蓊鬱,氣象不凡。經打聽路人得知,此處果然有些來歷:原來是北京歷史上著名寺院——賢良寺的舊址。據瞭解,晚清重臣李鴻章生前多次進京晉見慈禧太后都曾居住於此寺,而且,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後,李鴻章臨危受命,被迫與列強簽訂了賠款割地的城下之盟——《辛丑條約》,不久便懷著無限的惆悵與辛酸,在此寺中黯然與世長辭。目前,賢良寺主體建築早已蕩隨身碟然無存,部分遺跡也已被居民、企業用作日常生活和普通經營之地。
  撫今追昔,不禁感慨萬千。在中國十九世紀中晚期的政治舞SD記憶卡臺上,李鴻章可謂是一位呼風喚雨、叱吒風雲、縱橫捭闔、折衝樽俎的人物。在滿清二百多年的統治時期,堪稱首屈一指、位極人臣的漢族官員,以至於當年許多外國人自稱只知李鴻章,而不知有中國。
  然而,李鴻章雖才幹卓著,權謀老辣,但可惜並不具備寬廣眼光和深遠見識,從而也就未能把握住難得的歷史機遇以創立不凡的歷史功業。在1901年李鴻章黯然長眠於這座位於咫尺之遙的賢良寺後,梁啟超曾著書評論道:“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,不通世界之大勢,不知政治之本原,當此十九世紀競爭進隨身碟化之世,而惟彌縫補苴,偷一時之安,不務擴養國民實力、置其國於威德完盛之域,而僅摭拾泰西皮毛,汲流忘源,遂乃自足,更挾小智小術,欲與地球著名大政治家相角,讓其大者,而爭其小者,非不盡瘁,庸有濟乎?”梁啟超雖對李鴻章的才能和隱忍給予了敬意和好評,但這些貶損之語也並非空穴來風。當年,李鴻章所主導的洋務運動儘管在歷史進程中起了一定的進步作用,但是,由於境界、胸懷所限,李鴻章只是熱心於學習西方的堅船利炮和機械工藝,對更起基礎和長遠作用的體制、機制變革卻漠然置之、不聞不問,致使滿清政府乃至於中華民族都貽誤了許多重要歷史機遇。
  在李鴻章對待孫中山上書一事的態度上,我們也可以明顯看到李鴻章眼光和學識的不足。1894年初,二十八歲的孫中山經過深思熟慮,洋洋灑灑寫下一封文筆優美、情感充沛的上李鴻章書。在這份著名的上書中,一方面熱情贊揚了李鴻章的盛德和才幹,一方面闡述了革除過時體制機制、從而實現富民強國的思路。孫中山在上書中寫道:“夫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,地能盡其利則民食足,物能盡其用則材力豐,貨能暢其流則財源裕。故曰:此四者,富強之大經,治國之大本也。四者既得,然後修我政理,宏我規模,治我軍實,保我藩邦,歐洲其能匹哉!”然而令人惋惜的是,孫中山的上書並未引起李鴻章的任何興趣,甚至他都懶得與孫見上一面,更遑論採納和實行其建議了。由於體制內變革的路子走不通,半年後孫中山便毅然改弦更轍,在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併進一步策划了廣州起義,從此走上了武力對抗滿清政府的道路。
  歷史不能重來,然而卻可以假設。當時,如果李鴻章具有足夠的膽識、魄力、胸懷、眼光,放眼看世界,慧眼識英雄,將才華橫溢、志向遠大的孫中山納為幕僚、薦以高位,並積極主動全面深入地推進體制機制的變革,恐怕今天的歷史真的需要改寫了。
  (原標題:大廈將傾誰堪恃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unimrzam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