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王乾榮
  本人在《法制日報·社區版》發一小文——《衙門的名字》,說了一些政府部門名稱不合規範問題。今天說說北京路牌標註混亂之事。
  路牌,是標明地名或交通路線的牌子,是叫路人“明白”自己在什麼地方,去目的地走法的。
  北京的路牌,質地優良,藍底白字,鮮亮醒目,上部為漢語,下部為漢語拼音或“漢語拼音+英語”,似乎欲顯國際大都市的煌煌氣派。
  標註漢語拼音,應該;然而很多路牌的“漢語拼音+英語”標註,卻十分蹊蹺,反而影響了“國際大都市”形象,何談“氣派”?倒有點兒“氣人”。
  比如對“劉家窯橋”的標註,上部為漢語,沒錯兒;下部呢,成了LIUJIAYAO Bridge(Bridge即英語“橋”),就不三不四了!既然以漢語拼音標註“劉家窯橋”,為什麼不寫成LIUJIAYAOQIAO呢?
  而已經把“橋”標成了英語,按此邏輯,則“劉家窯橋”之“窯”,也該用英語呀!
  同理,“香山南路”的標註,除了“香”用漢語拼音,其中“山”、“南”和“路”,是不是都用英語?
  “西斜街”,是否乾脆把“西”“斜”“街”三個漢字,分別譯成三個英語單詞得了?
  “車公莊”,“車公”用漢語拼音,“莊”用英語,也不妥吧?
  標註“天安門”,如果“天安”用漢語拼音,“門”用英語,她還是北京城中心那個舉世聞名的聖地嗎?
  “盧溝橋”,這個以中國人民打響抗日戰爭第一槍而廣為人知的地方,如果標註為“LUGOU Bridge”,是不是有點兒戲謔意味?
  “天橋”,也以“橋”得名,標為TIAN Bridge,還是The sky Bridge(The sky即英語“天空”)?其實名字叫什麼,就老老實實標什麼,天橋—TIANQIAO,簡單得很!
  按:北京的道路和地名,詞尾的詞素,一般表示功用或處所,如街、道、路、區、巷、里、衚衕、條、橋、海、河、泉、窪、灘、澱、灣、井、沿、天、地、山、崗、坡、峪、處、壩、倉、墳、炕、市、境、府、樓、亭、堂、館、宮、閣、園、院、苑、旗、營、坊、壇、台、寺、庵、廟、宅、窯、門、口、關、廂、廠、場、鋪、店、莊、村、屯等等,各有特定涵義,難道都要以英語“意譯”不成?有的地名詞尾的詞素,是無意義的輕聲字“子”,如“祁家豁子”,總不能把“豁”意譯,再以漢語拼音標“子”吧?
  咱們不會在標註“中國”之時,“中”用漢語拼音,而“國”用英語。人人皆知,用漢語拼音,就是ZHONGGUO,用英語,就是China,如此才合規範。
  稱謂是一個整體,以“漢語拼音+英語”標註,是對於整體的割裂,不管給中國人看,還是給外國人看,都是錯之又錯。
  舉外國一例:“列寧格勒”,是蘇聯一個地名,咱們一直這麼叫。“格勒”即俄語“城”之謂。如果蘇聯人為了讓中國人看懂這地名,把“列寧”寫成俄語ленин,把“格勒”寫成漢語“城”,作ленин城,或者蘇聯人為了更加“國際化”,把“列寧”寫成俄語ленин,把“格勒”寫成英語City,作ленин City,是不是有點兒滑稽呢?
  又按:根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》《地名管理實施條例》等法律法規,中國地名必須用漢語拼音標註。1977年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,也通過了按《漢語拼音方案》拼寫中國地名決議。法律法規是嚴肅的,但是咱們似乎沒有嚴肅對待。
  使用漢語拼音標註地名,在中國的外國人完全可以利用地圖找到對應的地方。用“漢語拼音+英語”,反而可能讓他們莫名其妙。比如把“大望路”標為DAWANG Rd,Rd據說是英語Road(路)的縮寫,可你讓懂英語的人,上哪兒“望”這樣一個Rd去?
  正是:拼音加英語,這是哪國語?不倫且不類,叫人沒脾氣。
  (原標題:此地何處如何標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unimrzam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